推进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目标评价考核,严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压实当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
积极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力度,以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重点污染源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分广西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用途,合理确定污染地块用途,明确并执行地块再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规定。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农业、畜牧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与生态优势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优化调整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辐射、海洋、土壤、噪声、生态等要素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扩大县级城市、乡镇及农村监测覆盖范围,扩展海洋垃圾、微塑料、水生生物等指标监测,推进各级各类监测系统互联、数据共享。加大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等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实施重点行业VOCs综合整治。
保护天然林,加强重点公益林管护和古树名木保护,完善珠江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对南流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树种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提升森林系统多样性。第一节 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推进核与辐射监管体系建设。因此,在现有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如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内容显得尤为迫切。
地方与企业积极行动示范试点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既有利于碳减排,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目前,很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更加关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注重源头优化类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等政策及技术措施的协同减排效益。四川省成都市将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据了解,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
新目标、新打法意味着需要建章立制、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目标任务、管控思路、政策措施。高度同源性又使得减污降碳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能够基于合理手段实现两大目标。
那么,如何在巩固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对减污降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减污、降碳两者又该如何实现协同、一体推进?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制度机制温室气体与传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驱动力、相同的根源,空气质量问题影响着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等气候也会影响环境改善。过去的2021年,要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哪些热词,减污降碳必在其中。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道出了当前减污降碳的现状。要强化顶层设计,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举措的牛鼻子,统筹谋划一批推动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打法。有体制基础,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打通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管控。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实现美丽中国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挑战,协同推进则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降碳目标的根本途径。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布局下,统筹优化减污和降碳工作以实现协同增效,对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协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规划。《意见》也指出,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一些地方与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开展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工作,在体制机制、重要政策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一定进展。例如浙江省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纳入到美丽浙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中,将碳报告核查机构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不过,现在减污降碳的技术缺口还非常大,减污降碳协同程度目前还不够高。要强化工作统筹,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有行动基础,近年来通过清洁取暖、压减过剩产能等手段,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协同推动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减污降碳一词频频出现于各个重要会议。
要强化政策协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等地方与企业积极行动示范试点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既有利于碳减排,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一些地方与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开展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工作,在体制机制、重要政策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一定进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道出了当前减污降碳的现状。
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打法。有体制基础,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打通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管控。那么,如何在巩固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对减污降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减污、降碳两者又该如何实现协同、一体推进?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制度机制温室气体与传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驱动力、相同的根源,空气质量问题影响着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等气候也会影响环境改善。据了解,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意见》也指出,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布局下,统筹优化减污和降碳工作以实现协同增效,对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碳中和情景下,与降碳结合,则会释放出更大的减污潜力,在2030年到2060年之间,主要污染物排放仍有不小下降空间。四川省成都市将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减污降碳协同,有一定的法治基础,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增加条款,要求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要强化政策协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等。要强化顶层设计,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举措的牛鼻子,统筹谋划一批推动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减污降碳一词频频出现于各个重要会议。
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实现美丽中国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挑战,协同推进则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降碳目标的根本途径。目前,很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更加关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注重源头优化类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等政策及技术措施的协同减排效益。
据了解,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协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势在必行。
要强化工作统筹,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例如浙江省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纳入到美丽浙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中,将碳报告核查机构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